
這是依照以下法規給公司起草的企业网络安全标准作业指导书大纲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国家标准|GB/T 20986-2023
一、引言
(一)目的
阐述编制本作业指导书的目标,即明确企业网络安全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,确保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,保障企业网络资产安全,提升企业整体网络安全水平。
(二)适用范围
界定本作业指导书所涵盖的企业部门、人员、网络系统及相关业务活动范围,确保企业网络安全工作的全面性和一致性。
(三)参考依据
列出编制本作业指导书所参考的国家法律法规、行业标准、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技术文档等,为作业指导书的内容提供权威性和合规性支持。
(四)职责分工
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(如网络安全管理部门、IT运维部门、业务部门等)在网络安全工作中的具体职责,确保网络安全工作的协同性和高效性。
二、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操作流程
(一)安全策略与制度执行
- 安全策略制定与更新流程
- 明确策略制定的触发条件、参与部门及人员、制定流程(包括调研、起草、审核、发布等环节)以及更新频率和方式。
- 阐述如何确保安全策略与企业业务目标、法律法规及行业最佳实践保持一致。
- 安全制度执行与监督流程
- 说明各部门获取和学习安全制度的途径及要求,以及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具体方式。
- 详述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检查(包括检查内容、检查方法、检查周期等)和违规处理的流程。
(二)人员安全管理操作
- 招聘与入职流程
- 规定招聘环节中网络安全岗位候选人背景审查的内容、方式和负责部门,以及审查结果的反馈机制。
- 明确新员工入职网络安全培训的内容、方式、培训时长、考核方式及未通过考核的处理措施。
- 岗位权限管理流程
- 设计业务部门申请员工网络权限的表格模板、填写要求及审批流程(包括各级审批权限和时间限制)。
- 说明员工岗位变动、离职或业务需求变化时权限变更或回收的操作流程和时间要求。
- 人员离职管理流程
- 确定员工离职时通知相关部门(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和IT运维部门)的时间节点和方式。
- 详细描述IT运维部门回收离职员工账号、权限及处理相关数据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检查机制。
(三)资产管理操作
- 资产识别与分类流程
- 制定资产清查的计划(包括清查周期、范围、方法等)和资产信息记录的详细要求(如台账格式、内容等)。
- 解释资产分类的标准、方法及分类结果的应用(如不同类别资产的管理策略和防护重点)。
- 资产安全防护流程
- 针对不同类别资产,分别阐述安全防护措施的选择依据、实施步骤(如设备配置、软件安装等)、检查周期和维护要求。
- 说明发现资产安全漏洞或风险时的报告流程、评估方法和修复措施。
(四)风险管理操作
- 风险评估流程
- 规划风险评估的周期、范围、方法(如漏洞扫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、渗透测试的实施方式等)和参与人员。
- 描述风险计算和等级确定的方法,以及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格式和内容要求。
- 风险应对流程
- 依据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,包括整改计划的制定(包括责任人、时间节点、整改措施等)、资源调配和实施流程。
- 明确整改验收的标准、方式和参与部门,以及风险应对情况的记录和后续跟踪要求。
(五)安全培训与教育操作
- 定期培训安排
- 设计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流程(包括需求调研、课程设计、培训方式选择等)和培训计划的内容要求(如课程大纲、培训对象、时间安排等)。
- 规定培训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要求(如培训通知、考勤记录、培训效果评估等),以及确保员工达到规定培训时长的措施。
- 实时教育实施
- 确定安全资讯收集的渠道和筛选标准,以及向员工推送信息的方式和频率。
- 策划安全宣传活动(如知识竞赛、主题活动等)的组织形式、参与方式和奖励机制,以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。
(六)应急响应与处置操作
-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与演练
- 阐述应急响应计划的制定依据、内容框架(包括事件分类分级标准、响应流程、职责分工、资源调配等)和审批发布流程。
- 设计应急演练的计划(包括演练类型、频率、场景设计等)、组织实施方式(如演练参与人员、模拟事件流程等)和演练评估方法(包括评估指标、总结报告编制等)。
- 事件监测与预警操作
- 说明网络安全监测设备的部署位置、监测范围和监测指标设定要求,以及预警阈值的确定方法和调整机制。
- 规定告警信息的接收方式、分析处理流程(包括初步判断、核实确认等环节)和应急响应启动条件。
- 事件处置流程执行
- 明确应急响应团队的组成结构、召集方式和响应时间要求,以及事件分级后的具体处置流程(包括技术遏制、业务影响评估、调查取证、系统恢复等环节)。
- 阐述事件总结报告的编写内容(包括事件原因分析、处置过程回顾、经验教训总结、改进措施建议等)和报告发布与传达范围。
三、网络安全技术措施操作规范
(一)网络架构安全操作
- 网络分区与隔离操作
- 描述网络分区的规划原则、划分方法和实施步骤,以及防火墙等隔离设备的部署位置、配置要求(包括访问控制策略制定、规则更新等)和检查维护流程。
- 网络冗余与备份操作
- 解释关键网络节点冗余设计的技术方案(如双机热备、负载均衡的实现方式)和链路冗余配置要求。
- 规定网络设备配置备份的方式、频率、存储位置和恢复测试流程,确保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。
(二)系统安全操作
- 操作系统安全操作
- 指导操作系统安全补丁管理(包括补丁获取、测试、安装流程和未及时安装补丁的风险防范措施)和用户账号管理(如账号创建、权限分配、密码策略执行等)操作。
- 说明操作系统安全审计功能的开启方式、审计策略配置、日志查看与分析方法以及异常行为发现后的处理流程。
- 应用系统安全操作
- 规范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安全审查流程(包括审查时机、审查内容、审查工具使用等)和上线前安全测试要求(如测试类型、测试机构选择、测试结果评估等)。
- 阐述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评估周期、评估方法和漏洞修复与系统更新流程,确保应用系统的持续安全性。
(三)数据安全操作
- 数据分类与分级操作
- 组织数据分类分级的实施步骤(包括数据梳理、分类标准制定、分级评估方法等)和分类分级结果的标识与管理要求。
- 明确数据分类分级情况复查与更新的周期、触发条件和操作流程,保证数据分类分级的准确性和时效性。
- 数据加密操作
- 分别针对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,说明加密算法的选择依据、加密设备或软件的部署方式和配置要求,以及加密密钥的管理流程(包括生成、存储、更新、销毁等环节)。
- 规定数据加密情况检查的周期、检查内容和发现加密问题后的处理措施,确保数据加密的有效性。
- 数据备份与恢复操作
- 制定数据备份策略(包括备份方式选择、备份周期设定、备份介质管理等)和备份操作流程(包括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的执行步骤、备份数据的验证方法等)。
- 描述数据恢复的流程(包括恢复申请、恢复操作步骤、恢复后数据验证等)和恢复测试计划(包括测试频率、测试场景设计等),确保数据在丢失或损坏情况下能够及时准确恢复。
- 数据防泄漏操作
- 介绍数据防泄漏(DLP)解决方案的部署架构、敏感数据识别规则的配置方法和DLP系统的监控与告警机制。
- 说明DLP系统规则更新的周期和方式,以及数据防泄漏事件的处理流程(包括事件记录、分析、防护策略调整等)。
(四)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操作
- 身份认证操作
- 解释企业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架构和实现方式,以及多因素认证的具体配置和使用方法(如动态验证码生成与验证、指纹识别设备管理、USB Key使用规范等)。
- 规定用户账号和认证信息审查的周期、审查内容和异常账号处理流程,保障用户身份